勇士跟火箭的系列賽,應該是首輪賽事中最多肢體接觸的。除了火箭本身的高壓防守,裁判的吹判尺度較寬也是原因之一。
火箭在 G1 把勇士守到只有 95 分(例行賽場均 113.8 分),但自己的進攻非常不順,只靠 Alperen Sengun 一個人在進攻端苦撐,無可避免地丟掉主場優勢。
請繼續往下閱讀
Alperen Sengun。圖源:Houston Rockets
為避免陷入 0-2 的困境,火箭從開局就展現非常強勢的行動,防守端延續 G1 的策略,好用的就繼續用,進攻端則端出更多策略來突破勇士的防守。
面對火箭更積極地進攻,勇士在攻防兩端都承受不小的壓力。雪上加霜的是,第一節末端發生意外插曲,Jimmy Butler 在爭搶籃板時坐飛機重摔在地,雖然後續有把罰球罰完並完成一波攻防才下場,但他的肢體語言都透露出他的不舒服,後續確認他這場比賽不會再回歸。首節打完,火箭取得雙位數的領先。
圖源:TNT
Brandin Podziemski 賽前傳身體不適,再加上 Butler 意外傷退,勇士只好讓 Pat Spencer 跟 Jonathan Kuminga 來補上空缺。
雖然是不得不的選擇,但你要兩個原先沒什麼上場機會的球員臨危受命打高強度的季後賽,就要有被對方懲罰的心理準備。
請繼續往下閱讀
Jalen Green 跟 Jonathan Kuminga。圖源:Golden State Warriors
進攻端打不開,防守端擋不住的情形下,勇士在第二節中段輸到 20 分差;幸好後段稍微找回一點進攻手感,並在最後兩分鐘內跟火箭展開一場三分對轟的戲碼,把分差縮小到 14 分的距離。
易籃再戰,勇士改變防守策略,數次嘗試區域聯防來阻擋火箭的攻勢,但自己的攻勢始終零星不連貫,再加上 Jalen Green 單節 15 分的發揮,勇士僅能維持分差不被擴大。
或許是整場的吹判尺度較為寬鬆,雙方球員打到末節都有點情緒,吃瓜的球迷可能看得很開心,但身為當事人的球員們不太開心。
整場比賽的走向蠻符合預期,依舊是一場防守大戰,但兩隊的狀態有點「換過來」。上一場的火箭進攻效率低迷,勇士則依靠兩位球星掌控比賽節奏,在低比分的比賽中勝出;這一場的火箭則在一開始就積極進攻,把比賽的主導權掌控在自己手上,讓勇士在攻守兩端都消耗相當大的體能,成功把戰局扳平。
請繼續往下閱讀
火箭一路領先到比賽結束。圖源:NBA
火箭在進攻端透過 Kick out 或繞掩護去找外圍出手的機會,減少攻框頻率,增加外圍投射威脅,逼勇士不得不在下半場改變他們內縮防守的策略。讓這個策略效益最大化的就是 Jalen Green,一甩前一戰的低迷,用 FG 52%、3PT 44.4% 的好狀態攻下 38 分。
圖源:NBA on ESPN
找回信心的火箭,能否延續氣勢趁勢追擊?回到主場的勇士,能否迎回健康的 Butler?
週日早上八點半,系列賽 G3 不容錯過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🔎 FB:Lew的NBA隨筆
🔎 IG:lew_nba
🔎 運動視界:Wel